当前位置: 首页 >> 主要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主要工作/ORGANIZATION
2021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展(151)|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活动
2021年09月10日

自我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548小分队成员以此为契机,走进贵州省贵阳市龙里县,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小分队成员们积极与当地民众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实践内容

1.采访当地少数民族。小分队成员深入龙里县少数民族聚集地,针对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日常生活、民族习惯等展开采访并记录。

2.考察当地精准扶贫的效果。通过走访和调查的方式,小分队成员对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力度和结果进行调查。

3.拍摄特色照片。小分队成员在当地拍摄一些具有当地风情的照片,并整理成册。

实践结果

1.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半楼房通常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半部是平房,右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布依族服饰多以青、蓝、白等颜色为主。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样式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

2.关于苗族支系的分类角度有很多,按服装颜色分可以有黑苗,白苗,红苗,青苗,花苗……按头饰分又有长角苗,短脚苗,圆角苗……按地区又可分为施洞苗,梭嘎苗,花溪苗,中堡苗……大多数苗族人比较认同的分类是根据他们的自称按系统来分,苗族人的服饰分为民族简装和民族盛装。

民族简装

民族盛装

3.自2015年龙里县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中铁二十四局南昌公司及所属龙里项目部多方筹集资金作为村子改厨房、改厕所、改猪牛圈“三改”的补贴;组织工人帮助5个贫困户盖了新房;新建村组道路1980米,并派出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提供450吨水泥,帮助村民修筑连接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4.村委会招商引资,让钱进得来,货出得去。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谷孟村也成了龙里县脱贫攻坚的“模范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还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各族人民共同唱响民族团结“好花红”。最主要的改变就是交通,以前乡镇的人去县城走的路都是泥土路,自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几乎全村都通了水泥路,交通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次就是生活品质方面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出现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

5.住在山区中的少数民族,在之前只能“靠山吃山”生活,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当地布依族发展,现在当地很多布依族居民依靠旅游业和少数民族特色赚取生活费,日子也日渐红火。

实践总结及体会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活,一起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各个民族都有本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在,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流以及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548小分队成员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学习,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布依族的文化习俗、日常生活以及历史,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了解布依族群众对于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看法。在与布依族群众的相处和交流中,小分队成员体会到了文化差异,也体会到了布依族居民的热情与真诚,他们认识到各族人民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维护国家统一。

暑期社会实践——红色小分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红色小分队到达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保定市冉庄地道战遗址、唐山市李大钊纪念馆参观学习。成立一百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管

实践日志

7月7日

红色小分队来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回顾抗日时期的艰苦岁月,了解冉庄人民抗击日伪的英雄事迹、重温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是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地道优势开展地道战,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根据战争的需要,洞身逐步延长,形成纵横交错、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当年的地道、多处旧址和各种作战工事。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依然如初。1959年地道战纪念馆建成,馆内收藏有大批珍贵的文物、史料及照片,与现代化的展览设施融于一体,再现了当年冉庄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情景。

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

7月9日

红色小分队到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的展览中心、研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大钊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回顾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的丰功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高尚节操,体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精神。

李大钊纪念馆坐落在河北省乐亭县城,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 于1997年8月16日落成开馆,胡锦涛同志出席开馆仪式。纪念馆占地130亩,建筑面积8656平方米。

纪念馆馆名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整个建筑由黑、白、灰三种色系组成,古朴庄重典雅。八根功绩柱,象征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八块浮雕,展示李大钊主要革命实践活动足迹;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年风雨历程。

李大钊纪念馆,让红色小分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大钊一生。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7月10日

红色小分队来到全国首批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

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班长,五好战士。1939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南望城县安庆乡的一个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雷锋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他先后在乡、县当过通讯员,在农场当过拖拉机手,在鞍山钢铁公司当过推土机手,并多次获嘉奖。参军后,雷锋勤学苦练基本功,各项科目成绩都是优良。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把平时积存的200元钱无私奉献给抚顺人民公社和辽阳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了火车票的大嫂补票;主动帮助外出老人;利用闲暇时间担任校外辅导员……雷锋始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愉快”。对自己他一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生活上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雷锋不平凡的短暂一生。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其中最集中的一个特征,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就是为整个民族做选择,为他人做选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来看待雷锋精神,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复要求学习雷锋,不仅强调意义,而且具体指明了新时代学雷锋的方向、范围、方法和传承方式,要求把理想、信念、道理、精神融化到具体的每一天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到真学真干,唯有如此,民族才有希望,梦想才能实现。

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言:“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明确历史使命,努力做革命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我们要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共青团河北经贸大学委员会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2801
地址:石家庄 新华区 学府路47号 邮编:050061 电话: 0311-8683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