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筑梦红色扶贫
暑期社会实践(一)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7月17日上午,信息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冀”往开来小分队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进行参观。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从1936年6月建校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抗大在9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坚决贯彻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10多万名军事和政治干部,对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参观陈列馆之前,陈列馆管理员简单地介绍了该馆。陈列馆分为序厅、主题厅、辅厅三个部分,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主题厅展陈分为‘抗大在陕北创建’、‘挺进华北敌后’、‘抗大在浆水’、‘革命熔炉育英才’四个部分,叙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紧要关头创建,担负起为民族解放战争培养大批军事政治干部的光荣历史革命,并在抗日烽火中迅猛发展壮大的历史。
在陈列馆中还收藏着许多珍贵藏品。抗大五周年纪念章,1941年6月1日抗大建校五周年之际,抗大总校在校部驻地前南峪村举行了历时七天的隆重校庆活动,全面总结了自创建以来的办学经验,扩大了抗大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抗大第七期毕业证章,1941年1月28日,抗大第七期于浆水镇正式开学,共培养抗日军政干部2551人,于1941年12月毕业;抗大副校长何长工用过的文件箱,抗大在浆水期间,何长工曾任总校教育长、副校长,该文件箱陪伴何长工经过长征岁月、抗日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抗大文工团演出时用的汽灯,抗大文工团1938年12月成立于延安,用多种文艺形式演出了大量富有战斗性、艺术性的好节目,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参观过程中,小队碰巧遇到石家庄四十四中的学生,就看到的内容互相交流了个人的看法及感受,大家的内心都十分激动。参观完后,队员们与石家庄四十四中的学生进行了合影。
抗大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面伟大的旗帜,她的教育实践不仅在战争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培养和教育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本次参观活动,实践小分队成员收获颇丰。队员们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学习环境的艰苦和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英勇不屈,坚定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应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筑梦红色扶贫
暑期社会实践(二)“冀”往开来小分队调研红色脱贫模范村——前南峪
7月18日、19日,信息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冀”往开来小分队来到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对前南峪生态旅游景区、前南峪村、果园等地进行走访调研。
前南峪,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浆水镇,距邢台市区60公里,素有”太行明珠”之称,植被覆盖率达94.6 % ,林木覆盖率90.7 % ,有“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美誉。而之前的前南峪是一个“满山和尚头,下雨遍地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的不毛之地。村民们说,前南峪能有今天,凭的就是一股子“愚”劲。1977年,郭成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重重困难,全村男女老少横下一条心,人人当愚公,一起上了山,齐心协力将前南峪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进入村庄后,小分队向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了解了有关前南峪村的发展历程,他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前南峪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的带领下抓住机遇,选择了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集体专业承包责任制,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走科技兴村路子,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年一个新台阶,十条大沟全部建成高标准生态经济沟,最终将之变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进入新世纪后,为加快村民增收致富步伐,村党支部在郭成志书记带领下,紧紧围绕“农民生活现代化、农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民素质现代化”的要求,一心向党守初心,一心为民践宗旨,一心干事担使命,坚定不移谋发展,务实担当解民忧,实现了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变成“最美的地方、最富的地方”的目标。
除此之外,前南峪村在旅游建设方面也紧跟时代步伐,成功打造成既有红色历史品牌又有生态农业的乡村旅游景点,并于2020年8月26日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前南峪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凝结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弥足珍贵,历久弥新,值得我们铭记。